主页 2024 年终总结
Post
Cancel

2024 年终总结

去年因懒癌发作,没能写年终总结。事后回想,错失了一次宝贵的记录机会,实在懊悔。于是今年决定提早起笔,希望能趁着头脑中的理性还没被假期的欢愉冲散之前,能把一些有印象有意义的内容刻印下来,也方便今后某天心血来潮时能够回顾。

随意聊几个今年生活里遇到的话题吧,包含的内容可能比较杂乱,想法也比较主观,但是都算是当下这个时间点从自己角度展开的一些观察和想法。当然,最后再照惯例列一列书评游戏番剧推荐啥的,以供参考…

总结

关于职业和未来发展

在职场摸爬滚打也已经十多个年头了。我自己一向自认是没什么进取心,得过且过的类型。正好这几年也遇上疫情,长期在家工作,不幸养成了只要能划水就坚决不努力的糟糕特质,所以不管在职级上还是实际的成果上,其实这两年都没取得什么太大进步。很多时候也就只能用“我取得了绝佳的 work life balance”来自我安慰。

要说感悟的话,相比于以前,自己做事的风格显然改变了许多:以前更多的是追求快速,而现在更喜欢追求全盘考虑和稳重。我曾自己调侃过,十年前一晚上能解三个 issue,而现在三晚上能搞定一个 issue 就不错了。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年纪增长,普通人始终很难抵抗人性中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;另一方面,也许还是多少受到日本环境的影响,希望能尽可能把事情一次性做到“圆满”。

很多时候,无论是写一段代码还是打造一个产品,我常常抱着“先这么搞着,之后再完善”的想法。然而,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所愿。这种“之后再完善”的计划,有时变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,有时则因拖延太久,留下的问题反而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修正。无论是哪种情况,结果都带来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无尽的自我内耗。

让我举个具体的例子。熟悉我的读者可能知道,我曾经写过几本技术类书籍。当时的计划是每年定期更新,以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。刚开始的两年,我还能勉强保持节奏,但很快发现,这种想法就像是在追逐奔跑的火车——技术发展速度太快,而我的时间和精力却有限,让我切实体会到了“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”的古训。更糟的是,当初的自信让我高估了自己能长期坚持的能力。更新计划逐渐被搁置,书中的内容也慢慢与时代脱节。几年后,当我试图重新拾起这些项目时,才意识到,回头补救的成本已经高得令人望而却步。

总结这些经历,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:“临时方案”往往成本最高。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“优化”,不如从一开始就用心去做,追求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。这并不是否定“快速尝试迅速失败”这种理念,你依然可以迅速地实现一些东西,比如先做个“垃圾”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。但是与此同时,如果你的目标是长远发展,而不是短期冒险,那么一开始就不要对这个“垃圾”抱有过高期望,在做垃圾的同时,选择一个更稳健的节奏、尽可能追求卓越,反而可能将结果导向一个更坚实可期的未来。

每个人的角色和目标不同,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侧重和选择,重要的是在前行中平衡速度与质量。正如打磨一件精致的艺术品,虽然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,但最终的作品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也会让自己感到更为充实和自豪。真正的长远之道,不仅在于快速起步,更在于稳步走远。这也是已经在职场十多年,回望后再次出发时,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。

关于 AI 和代际理解

近年来谈及科技发展,AI无疑是无法绕开的核心话题。以 Token 生成为基础的大型语言模型(LLM)已经用其成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,成为行业的绝对主流。事实上,这篇文章也经过了 AI 的润色和修饰。生成式 AI 在文本翻译、知识检索等传统领域,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取代传统工具。而如何将其能力进一步拓展到更具专业性的工作场景,已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课题。

在程序设计领域,我时常看到类似“素人设计师使用 AI 一天上架 App Store”或“零基础新人策划四小时完成一个网站”这样的宣传案例。虽然这些标题听起来颇具噱头,但我愿意相信它们的真实性。毕竟,在我使用 AI 的实际体验中,尤其是像 Cursor 或 Windsurf 这样的“代写类”工具时,也常被它们启动任务的高效速度所震撼和折服。许多以往令人头疼的枯燥任务——搭建工程脚手架、按照文档解析数据结构、或者编写单元测试——在正确的提示词和使用方法下,AI 都能高质量地完成,大幅减少了我的工作负担。同样,一些小型任务,比如从零开发一个工具脚本,让它以 pipeline 的方式串联三到四个独立任务,过去我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构建完善,而现在借助 AI,仅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。

尤其令人感慨的是,从 ChatGPT 3.5 的问世到如今各类 AI 模型百花齐放、整合工具层出不穷,仅仅过去了短短两年。这种突飞猛进的进步速度,既让人惊叹,也让人充满期待。

然而,在处理大型项目或复杂的工程和代码结构时,AI 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。尤其是在涉及用户交互和图形界面的客户端开发中,这种不足更加突出。使用 AI 协助完成复杂代码任务,常让我想起徒手抓鱼的情景:你能感觉到滑溜溜的鱼儿贴着指尖来回游动,成功似乎就是那么触手可及,但当你想要抓起鱼时,却又总是差那么一点。AI 的表现亦是如此:它能够给出一些在特定方向上颇有价值的建议,让人觉得离答案很近,但你总还是需要来回修改纠正,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
这种体验往往与开发者的技术背景密切相关。如果你对相关任务(例如编程语言、API 使用或架构设计)有较深的理解,你可能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“似是而非、若隐若现”的状态。而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专精和判断所需要的经验,你则可能更倾向于信任 AI 提供的答案。需要特别说明,这样的信任潜藏着巨大的隐患:即使只是一个小模块,如果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逻辑和内容,那么未来维护和改进这段代码时,问题可能会如滚雪球般扩大。当然,反过来说,如果你永远不需要维护一段代码,那么 AI 确实能提供极大助力。

但现实世界中,软件开发往往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。当前世代的生成式 AI,所拥有的对话窗口和上下文记忆是有限的,这意味着它无法对你的整个项目拥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。这种局限性导致它在短期提供帮助后,可能为长期维护埋下隐患。一段时间后,当你回过头试图修改或优化那段代码时,才会发现理解和扩展它所需的成本远高于预期。

当我写这段代码时,只有上帝和 AI 知道我干了什么。现在只有上帝知道了。

为了不让这样的情况出现,要么你还是需要对生成内容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,要么你只能等待更加成熟的技术(比如让 AI 能进行长期记忆或者快速回想)。现有的技术可以通过一些“取巧”的方式接近这一效果,但远远不够理想。AI 辅助的程序开发在面临大型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上,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

从人工智能到短视频、推荐算法,再到更早些的移动计算,这些技术正悄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代际更迭。有个网络段子调侃道:“80后90后是第一代会用电脑的,也是最后一代会用电脑的。” 虽然有些夸张,但确实点出了成长于移动计算时代的“原生世代”与前几代人在看待世界时的不同视角。在 AI 时代,这种趋势不仅会延续,甚至可能进一步加速。

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工具的代表,AI 的普及注定将深刻改变和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。如何掌握这些新工具、如何在全新的时代中适应并前行,或许会成为未来几十年里有识之士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。作为 80 后的“老年人”,积极观察新世代同学们的行动,随时向他们请教和学习,避免被甩出太远,将是接下来攸关生存的大事。

关于健康和个人修养

幸运的是,虽然偶尔会感冒咳嗽,但全家人整体还算健康。唯一担忧的,是自己的一些旧伤加上最近不太健康的生活习惯,带来的各种身体上的疼痛。十年前,我不太能理解“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”这句话,总觉得那些每天喊着头疼腰酸的人有些矫情。如今轮到自己经历了才明白,作为一个长期伏案工作的程序员,我其实已经对“十有八九得腰疼”这件事有心理准备了。可真到自己身上时,依然让人心情复杂。

最近经常看到一些令人唏嘘的事情,比如“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”之类的故事,或者“至亲至爱病情突然恶化”的消息。情感上,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冷漠且不太善于共情的人,但这些案例还是让我深受触动。我无法想象,也不愿意去设想,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,我会如何面对。

个人的渺小在这样的情境下尤为明显。无论我们如何讴歌生命的伟大或珍视人生的独特体验,在那种压倒性的灾难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前,能做的依然少之又少。这份无力感,恰似站在浩瀚星空下的一粒微尘,既真实又无奈。看似平淡和平凡的生活,又是多少人所羡慕的梦与远方?

回到自己的情况:为了有所改善,其实从桌子椅子到床垫枕头,能换的早就折腾了一圈,但效果也就那么回事。保持运动、规律饮食和充足睡眠,减脂减重减轻身体负担,这些道理我都懂,可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。现在最怕的就是每年的体检:医生总是安慰说“数据都在误差范围内”,可年复一年,“误差”一点点地累积,渐渐发现各种指标似乎越来越难拉回标准值的轨道。距离绝望倒是还有些空间,但是必须作为重要课题开始关心了。

关于投资和世界趋势

作为工薪阶层,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自然还是工资奖金。对于上班族而言,投资更像是一个补充性质的理财手段,不应该也不能过分依赖它来改变生活质量。不过,2024年确实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特殊年份。即便是像我这样天生厌恶风险的保守派,在这一年也运气不错,收获了几次令人欣喜的投资回报,其中不乏 100% 到 300% 的可观收益。这样的结果让我对投资生涯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
回顾这一年的投资历程,好像成功的关键其实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原则:

  • 始终坚持投资自己能够真正理解的标的
  • 重点关注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和行业
  • 保持耐心,做时间的朋友
  • 始终警惕贪婪心理,克服人性弱点

这段时间的投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:稳健的投资策略加上克制的心态,才是上班族最务实的理财之道。我并不是什么财经专业的资深人士,如果你打算开始进行一些投资,我也不太可能给出什么太好的建议。不过有几点,我会觉得如果我当初开始投资时有人提点的话,会少走很多弯路,在此也共享给读者:

  • 投资是一种规模效应,小资金就算获取高收益,也会因为本金太少而成为鸡肋。小资金更适合用来学习和积累经验。与此同时,工薪族更需要的是投资自己,通过工资和储蓄来获取相对大一些的本金,并进行风险规划。当本金足够多,你才有资格承受一定亏损,也才有获取利润的机会。
  • 如果难以抉择标的,那么要么定投大的指数基金,要么可以按照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优秀产品和体验来进行选择。比如觉得某件商品的购买体验很棒,或者打心底渴望某个产品,那么不妨也配置一些相关企业的股票并忘掉它。每半年或者一年再进行一次评估和调正就好,没有必要每天看盘。
  • 在你理解某个金融产品或手段 (可能是一支 ETF,或者是像 VIX 这样的信心指数,又或者是期权杠杆等概念) 之前,不要盲目购买和使用它们。

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理性,做好风险管理。在投资之前,要清醒地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,做好最坏打算,确保就算本金全失也不会影响生活。那么只要全球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不变,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,获得合理回报就只是时间问题。(当然,如果世界真的天翻地覆,那么对普通人来说,钱财可能就不是最重要的考虑了)

关于世界发展的趋势,东西对抗的格局下,漫长的暴风雨正在酝酿,乌云的边缘已然清晰可见。我们曾在“黄金时代”的暖阳下自由穿梭,但短时间内显然已经不可能回到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那样了。川普的二次当选在我看来几乎是必然,这对世界来说倒不一定是件坏事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四年世界也不太可能往融合的方向发展了。

对于像我这样站在冲突前线的普通人来说,这场风暴意味着怎样的代价,未来世界的割裂会到何种程度,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。希望人类能尽快航出这片风暴,希望在不远处我们就能找到世界平衡的那条地平线。而在此之前,也许能做的只有积极拥抱可能的变化,并在需要的时候对自己也进行革新和改变。

一句话总结

说了这么多,按照上面四点,给自己定一下未来十年的行动指导方针吧:

脚踏实地,求知若渴;修身养性,拥抱变化。

当然,这些说显得有点高大上,不利于实践…具体化通俗化一下,也许可以归纳成这样的版本:

放弃做梦,菜就多问;能躺就躺,随波逐流。

怎么突然好像看上去舒服多了?

书评

每次写这个都很惭愧。今年也没看很多书,没有理由借口,就是自己懒。希望明年能更充实一些。这个列表之所以看起来有点长,是因为它包含了今年和去年两年的书(去年没写总结,也就没有写书单,追根究底还是懒)。

最好的告别

关于衰老与死亡,你必须知道的常识

一本讨论衰老和死亡,有关临终关怀的书。成书虽然是十多年前,但是当时很多超前的概念和观点,在今天看来可能正好。观察不同文明、不同时代对于生死观的诠释,去思考和理解衰老及死亡,最后的目标,则是为了活得更好。

止损

如何克服贪婪和恐惧

通过实际的交易案例,让读者了解亏损和如何控制亏损。在混沌市场里的决策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,提前制订一些交易规则,并严守它们,保持清醒和纪律,克服贪婪和恐惧,正是减少亏损的秒则。

码书

编码与解码的战争

一本关于密码学的科普读物,通过很有趣的历史故事,生动通俗地讲述密码技术的进化过程和原理。可以理解和掌握从最原始的位移或者字典,到最常见的大数分解和椭圆曲线,再到最先进的各类量子密码,你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密码发展脉络。

活法

稻盛和夫的畅销书,虽然整本都是鸡汤,但是思想却相当朴实。说白了就是砥砺人格,做一个内心诚实的人,并珍惜每一个瞬间。年轻时经常恃才自傲,后来才发现磊落厚重的活法才是更珍贵的品性。这本书的不少内容,都与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共鸣。

事实

用数据思考,避免情绪化决策

帮助建立理性决策思维的一本书,可以培养一些更加合理的看待世界的方法:比如如何避免单一视角进行观察,如何使用全面的数据进行分析,如何避免在压力和焦躁情绪下做出决策等等。最开始是为了缓解压力在看,但最后却发现书中内容不仅限于投资决策,而是提供了更加通用的方法论。

众妙之门

走进量子信息宇宙

虽说“随机过程随机过,量子力学量力学”,但量子物理包括量子信息,是我从大学开始就很感兴趣的话题。量子信息学很多观点,比如宇宙的随机性,感觉和生物起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有些问题是不是真的是人类所不可认知的,到底有没有一个宇宙的通用法则,到底怎样理解无穷的信息。如果对这些比较“虚”的话题感兴趣,那么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。

时势

周期波动下的国家、社会和个人

按照国家,总结和解释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。书里充分考虑了像是地缘政治、历史经纬等等因素,对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特定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。从这些解释,我们可以抽取出一些思考方法,并以此对世界趋势进行判断。

Build a Large Language Model (From Scratch)

一句句教你怎么从零开始做一个 naive 版本的 ChatGPT。让你不需要看论文也能理解和掌握像是 Transformer 啊 Attention 啊 Token 啊这样的基础概念,以及 LLM 的简单工作方式。认真读完的话,你就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更懂 AI 了。

人间草木

汪曾祺散文精选集

散文集,算是给自己补充一些人文读物的输入。基本是乡土基调,文字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,像是带着清晨露水的山间野草。在冰冷的现代都市生活里,可以提醒自己要重新学会用温和、细心的目光观察周遭的世界,感受生活本身蕴含的诗意与力量。

参与感

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

营销理念的说明,基本是教你怎么把自己和自己的产品“推销”出去。包含了一些小米创立和公司早期的小故事,可以看到产品和企业的理念是如何相辅相成发展的脉络。挺有意思。

混沌

开创一门新科学

稳居科普读物排行榜30余年的一本关于混沌科学的科普书籍。介绍了什么是混沌,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存在。复杂系统背后的精确运作,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还是认知不足,但混沌的理念总感觉和道家思想有些“不谋而合”?

Building a Second Brain

A Proven Method to Organize Your Digital Life

一本教你用电子笔记的书。如果你还在各种笔记软件之间左右横跳,犹豫不决到底要怎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库,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提供一些建议。不过科技真是日新月异,书中提到的很多分类整理方法和体系构建,可能会逐渐被 AI 取代。

经济学的思维方式

大学经济学读物,用“正确和科学”的方式补充一些基本概念,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这些话题的认知是否正确。作为国民级别的“通识读物”,书本身写的比较贴近生活,对很多复杂概念的解释,能让人掌握到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。

娱乐方面

玩得看得也不少,但不是人生的重点了,挑几个印象深刻的写一下吧,平凡作品就跳过了。

游戏

黑神话:悟空

没什么好说的,今年的现象级游戏。算是等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国产3A,文化玩法上的亲切感是国外3A无法带来的。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,以后如果能有更多企业带来这样的质量的作品,那可就太棒了。

塞尔达传说:智慧的再现

塞尔达终于成为了塞尔达传说的主角。节奏和体量上来说,是中规中矩的塞尔达团队练手作品,没什么瑕疵,但也算不上惊艳。二三十小时的塞尔达体验,肯定是值回票价的。期待明年新款 NS 和新的塞尔达。

潜水员戴夫

前期节奏相当好,第一次下深海的恐惧记忆犹新。但是后面节奏突然慢下来,新体验也变少了,就回归到普通的独立游戏水平了。整体表现还是满意的,游戏风格也很独特。

彼方的她 - Aliya

很特别的一款游戏,玩法和剧情展开都有点像《Lifeline》,通过类似短信的对话方式与角色互动,影响剧情发展。不过本作对情感的展开要细腻得多(毕竟对面是美少女),所以后劲也相对大一些。那种等着游戏里的人物联系你的感觉,提供了很奇特的体验。

番剧

今年追番强度下降了,有很多没看…不过发现自己品味有些变化。年纪大了以后反而更喜欢看青春校园恋爱番了??

也只列出印象还不错的,能推荐的其实都太有名了,所以就列一个名字,不再简介了,排名不分先后,也不带链接。

  • 败犬女主太多了!
  • 青之箱
  • 单间,光照尚好,附带天使。
  • 药师少女的独语
  • 迷宫饭
  • 葬送的芙莉莲
  • 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
  • 胆大党
  • 不时用俄语小声说真心话的邻桌艾莉同学
  • 精灵幻想记 S2

今年就这样,我们明年再见!

该博客文章由作者通过 CC BY 4.0 进行授权。

编译器,靠你了!使用类型改善状态设计

-